憑什么不能買中國特供車型?
編輯:沈文功 信息來源: 西e網-汽車之家發(fā)布時間:2016-5-6
[導讀]論壇、微博、知乎、各種車友群,我們總是見過了太多人希望“懂車的過來人”給出導購建議,而這些“過來人”的建議中,最廣泛的一條...
論壇、微博、知乎、各種車友群,我們總是見過了太多人希望“懂車的過來人”給出導購建議,而這些“過來人”的建議中,最廣泛的一條是“X車是特供車型,忽悠國人的”,云云。
這里所說的“特供車型”,是指針對中國市場需求專門打造,國外市場一般不會出現的車型。
不過,作為一枚曾經的非德系豪華品牌汽車銷售,我對于這類一棍子打死的說法實在是不敢茍同。
如果沒有特供,大眾情結怎么落地?
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在中國,無數消費者是有大眾情結的。
且不論后來那些德國下水道和油紙包的故事是不是德國車企編撰的,從父輩們的言傳身教,到出租車司機的耳濡目染,“德國制造”的品質形象多年來存在于中國消費者心中。到了消費者們真正想要去購買一款德國品牌汽車的時候,BBA高高在上,大眾品牌的群眾基礎便更加深厚了。但大眾依然不是一個性價比見長的品牌,于是從始作俑者的帕薩特領馭開始,有了無數中國特供車型。
當下,朗逸是諸多“過來人”普遍不推薦的合資品牌中國特供車型之一,那我們不妨聊聊這款車。我沒有計算過從08年到現在朗逸一共取得了多少銷量成績,僅過去一年,這款車的銷量就接近38萬,超過一汽-大眾的當家花旦速騰近10萬臺,登頂非交叉型乘用車的冠軍寶座。
不論是之前的邁騰B6之于帕薩特領馭,還是現在的速騰之于朗逸,這種關于“原汁原味”和“中國特色”之間作何選擇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但事實卻是,消費者用實際行動投了票。試問,這些選擇諸如朗逸這類特供車型的消費者,難道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嗎?
反而,我認為選擇緊湊型以下中國特供車型的消費者們,剛需前提導致這些消費者對價格極其敏感,而他們最后做出的決定,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甚至數次家庭會議之后決定的。
不妨簡單粗暴地對比一下速騰和朗逸所代表的原汁原味和中國特色。外觀上速騰更年輕,朗逸更老成;內飾上看,速騰更精致,朗逸太粗獷;懸架上看,速騰是更先進的多連桿(順便心疼56萬非獨懸速騰車主),朗逸是較落后的非獨懸。
這樣看來,似乎朗逸不占優(yōu)勢啊!但不能忽略的是價格和配置。2015新改款的速騰改換了與朗逸同款的EA211發(fā)動機,并增加了一款1.6升舒適型配置覆蓋更多入門級消費者。但即便如此,速騰相比朗逸的價格更高,配置還更低。
所以,我認為神車朗逸之所以成為神車,是因為能夠以更低的價格和更豐富的配置讓大眾情結落地。同時可以想象的是,若不是速騰在“斷軸門”事件之后給出更大的價格優(yōu)惠,兩者之間的銷量差距會更大。
中國特供車型何罪之有?
推出中國特供車型的不止大眾一家,越來越多的車企也在推出中國特供車型,其中許多車型都取得了不錯的銷量,比如廣本凌派、別克英朗、福特福睿斯等等。中國特供車型真的不值得買嗎?
一個廣泛的論調是,中國特供車型普遍出身于老舊平臺,技術上沒有優(yōu)勢。那么問題來了,新的一定好,老的一定不好嗎?
首先,我們在指責特供車型不厚道之時,有幾個消費者能通過自己的駕駛,體驗出獨立和非獨立兩種懸架的區(qū)別?相反,結構更簡單的非獨立懸架卻能帶來空間布局的優(yōu)勢。
其次,雅斯頓此前的文章也提到過美國《消費者報告》的觀點,他們并不建議消費者在新車上市一年內進行購買,主要原因是新車的可靠性問題。這樣的原理在中國同樣適用,前些年大眾鼓吹“黃金動力”之時,其實也有不少所謂的“過來人”推波助瀾,但先進平臺和動力系統所帶來的可靠性問題,至今仍困擾著許多中國車主。
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老平臺上下來的車型在可靠性方面的擔憂則少了許多,而且老平臺的成本優(yōu)勢是開發(fā)新車型不可比擬的,這才能夠帶給消費者“性價比十足”的感受。
同時,特供車型這種新瓶裝舊酒的做法本身就帶有不小的風險,如何符合中國市場需求成為了成敗的關鍵。因此,一款款空間更大、配置更高、外觀更有檔次的車型紛至沓來,我們冷靜下來想想,這些不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嗎?
一向以營銷見長的上汽通用別克,則用一句廣告語簡單直接地表達了英朗的定位:“懂你說的,懂你沒說的”。潛臺詞就是,我們用了一個不算先進的平臺,但我們的新車型外形漂亮、價格低廉、配置豐富、油耗經濟,我們覺得這些不管消費者說沒說,這些都是他們想要的,于是這款車在去年平均月銷2.4萬余臺。
相反,如果過分追求“原汁原味”,消費者付出的代價與能夠感知到的價值則不一定成正比。ESP、四氣囊、激光焊接、四連桿后懸架、三段式車門鉸鏈,這些足以讓每一個上代速騰車主打雞血。但對于這些2010年前購車的消費者來說,花近20萬去買一款緊湊型車真是筆不小的開銷??紤]下通貨膨脹的因素,這大概可以等同于現在買一輛寶馬320了吧。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大家不會有太多機會再去糾結平臺的事情了。出于成本,現在各家車企都在做柔性化可擴展車型平臺,同一平臺下來的車型看上去可能千差萬別,超過我們從前對于各級平臺之后,車身尺寸的理解。
為什么那么多人不推薦特供車型?
在前些年的汽車銷售培訓中,一位老師的話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要想促進成交,必須對客戶進行足夠的需求分析?!睋Q言之,汽車銷售員只有通過對客戶全面有效的需求分析,才能將消費者需求與車型賣點相結合,促成簽單。
而消費者們在征詢過來人的意見時,由于利益相關度不高,往往得不到那么多諸如“誰開這輛車、平時幾個人坐、希望車輛哪方面特性更強”等等關乎日常使用需求的溝通和分析。
殊不知,“過來人”們在給出這樣的導購建議之時內心是有些小驕傲的,好像不聊幾句平臺、懸架、動力總成,就撐不起“過來人”們的專業(yè)性。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忽視消費者的需求,而只是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給出建議。
然而上述幾點,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真的是關注的重點所在嗎?于是,這些“過往經驗”會對消費者們十分在意的外觀、內飾、空間、配置、油耗這幾點選擇性失明,這也恰恰是許多中國特供車型所擅長的方面。進而也導致了我們對特供車型“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的怪現象。
最后,經過這樣的一番導購建議,小白們對過來人的建議依然一臉茫然。如果堅持選擇了特供車型,甚至還可能招致質疑——“哎,你怎么還是買(mei)了(ting)某(wo)某(de)車(hua)?”這畫面太美,我不敢想。
雅斯頓小結
當然,我覺得對于汽車小白們來說,請教過來人的方法是可行的,判斷他的意見是否值得參考的標準,則是有沒有設身處地的為你做過上述那些需求分析。
而對于許多的“過來人”來說,你真的確定要一棍子打死那些中國特供車嗎?至少,我認為朗逸1.6+6AT是一款不錯的大眾車,沒有大眾情結人們,英朗、凌派也都值得選擇。
還是那句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