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國提速升級
編輯:楊馥萌 信息來源: 西e網-人民網發(fā)布時間:2016-8-11
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此次會議有一項重要議程——審議民法總則草案,這標志著“編纂民法典”正式進入立法程序。60多年,5次嘗試均未成功,民法典的波折命運折射出中國在法治道路上的艱辛。而民法典的再次啟程,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和信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加強重點領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立法機關和立法工作者堅持從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需要出發(fā),科學確定立法項目,法律對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作用日益凸顯。
為改革發(fā)展搭建結實的法治框架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的議程中,除了有審議民法總則草案這樣備受社會關注的議程外,還表決通過了資產評估法。盡管與“編纂民法典”這樣宏大的話題無法相提并論,但翻閱資產評估法的立法進程,我們不難發(fā)現,這部專業(yè)性極強的法律同樣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從2006年啟動資產評估法的立法工作到2012年提交初次審議,光草案形成就經歷了6年時間,此后又經歷了4次審議,這在我國立法史上很少見。
為什么全國人大常委會要對這樣一部社會關注度不高的法律如此重視、如此謹慎?或許,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的一席話可以作為注解:“資產評估法是資產評估行業(yè)發(fā)展近30年出臺的第一部法律,首次確立了資產評估行業(yè)的法律地位,對我國資產評估行業(yè)乃至經濟社會發(fā)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有效有序運行,也離不開法治的確認和保障。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也成為立法機關的首要任務之一。
證券法進入第五次修訂程序,新增122條、修改185條、刪除22條,可謂“改頭換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不僅比修改前增加了約40%的內容,條款也多有改動,為科技成果轉化“松綁”加力。
梳理十二屆全國人大以來通過的各項法律,經濟領域的立法無疑是重中之重。這些法律條文為市場經濟搭建起結實的法治框架,無論是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還是加強企業(yè)社會責任;無論是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還是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每一種行為、每一類活動都能在法律中找到相應定位和規(guī)范。在法治的護航下,市場經濟得以持續(xù)健康運行。
“以人為本”推進社會領域立法
“民以食為天。”然而,近年來屢屢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卻讓社會公眾對“舌尖上的安全”不那么放心了。法律規(guī)定模糊、違法成本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5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全面修訂,新增條款50條,修改的條款更是占半數以上。“修改食品安全法是建立最嚴厲懲處制度、發(fā)揮重典治亂威懾作用的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黃薇表示,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了監(jiān)管體制改革成果、完善了監(jiān)管制度機制,同時建立了最嚴厲的懲處制度,可以更好地打擊違法行為。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社會關系及社會結構也發(fā)生了巨大變遷。法律也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下的發(fā)展要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信息技術是現代社會發(fā)展最快的技術之一。一方面,網絡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社交須臾離不開網絡的支持。但另一方面,網絡犯罪也成為威脅社會公眾安全的重要隱患。201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其中一大亮點就是針對網絡犯罪行為作出一系列規(guī)定。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履行安全管理義務、規(guī)定編造虛假險情為犯罪行為、降低“偽基站”的入罪門檻……這一系列的新規(guī)定瞄準了網絡犯罪呈現出的新特點。
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中也包括立法工作。在社會領域立法方面,立法機關和立法工作者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努力通過立法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制度建設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jiān)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奮斗!”今年2月2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大會堂首次舉行憲法宣誓儀式,履新全國人大的多位國家工作人員舉起右拳,莊嚴宣誓。
“向憲法宣誓昭示著我國法治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焦洪昌表示,這不僅能夠增進憲法權威,還對培育公民的憲法信仰有著積極影響,為更好地建設法治國家奠定基礎。
建立憲法宣誓制度是近年來全國人大著力發(fā)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著重推進重點領域立法的一個縮影。“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法治是先行者,只有得到法律授權,按照法律程序進行,改革才能確保在法治軌道上“革故鼎新”。
從修改選舉法、地方組織法、代表法,健全民主政治立法,到制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修改大氣污染防治法,加強文化、教育、生態(tài)領域立法,再到制定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近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具體要求,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朝著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不斷前進。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在改革駛向深水區(qū)、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的今天,日益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正在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原文鏈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811/c1001-2862730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小修補”有大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