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鼓祭》,蘭州彩陶鼓的傳奇
編輯:魏少梧 信息來源: 西e網(wǎng)-中國甘肅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8-3-9
在蘭州,說到鼓,自然少不了太平鼓。太平鼓是獨具蘭州地方特色的標志性樂器,也是重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那么,你知道蘭州太平鼓的前身嗎?
蘭州市博物館,曾經(jīng)展出過幾件陶器,這些一頭大,一頭小的器物,它們就是史前陶鼓!那么,它們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和蘭州太平鼓有啥關系?
一個電話,我們收拾東西,直奔永登樂山大坪
那是1988年元旦前后,我在蘭州市博物館忙碌著。一天,館里忽然接到永登縣文化館打來的電話。永登縣河橋鎮(zhèn)樂山大坪一帶,有人盜掘古墓,發(fā)現(xiàn)了文物。
電話就是命令。曾愛館長就帶著我、馬德璞老師、文物組的婁方幾個人,攜帶設備,乘坐吉普車趕往永登縣河橋鎮(zhèn)樂山大坪。上到坪上,只見盜洞遍布,彩陶的殘片隨處可見。好在,消息傳遞很及時,不僅及時阻止了更進一步盜挖,而且收繳了盜挖的文物。
唯一的補救措施,就是對盜掘文物進行清理搶救。我們的任務就是和縣上的同志們一起清理歸類盜挖的文物,總共收集清理出各類陶器數(shù)百件。
文物組的同志們先進行了篩選,選擇器型好,花紋漂亮,比較完整的。就在堆集文物的一處墻拐角,放著5件器型獨特,比較完整,花紋精美的陶器,讓人眼前一亮。這就是人們后來所說的彩陶鼓。當時在現(xiàn)場,大家就對這5件器物的用途眾說紛紜。后來我們挑選了一些器型好、比較完整、花紋比較獨特的文物運到蘭州市博物館,其中就有這五件彩陶鼓。
當時,還沒有彩陶鼓之說,我們把它們稱為喇叭形器。這5件器物有個共同的特點,由三部分組成:大頭呈罐口、小頭如盤口,長形圓筒狀為中腔,它們前后貫通,而靠近喇叭口外沿,卻分布著6-12個鷹爪狀泥突(乳丁)。顯然,它們是為了掛住某些東西。這究竟是什么器物?后來人們查閱古文獻后發(fā)現(xiàn),這些器物和《周禮·春官》中的土鼓記載非常相似。那么,他們是不是土鼓呢?
蘇秉琦教授親自到現(xiàn)場考察
文物運回蘭州后,考古人員就要給上級部門寫情況匯報,請示文物安置問題。省文化廳文物處批示說,這批文物如何處理等待上面的通知吧。
市博物館的同志對這5件彩陶鼓進行了研究。有喇叭口、有罐口、有乳丁……大部分人認為這是遠古時期祭祀的一種樂器,為打擊樂。幾千年前的先民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他們往往要向上天祈求生活的安定。乳丁的作用,就是把剛剝下來的濕獸皮,掏幾個洞洞蒙在上面,等獸皮干了,就緊緊地蒙在罐口上了,然后,用獸皮做一個帶子,背起來進行演奏。演奏時,一只手敲擊獸皮,一只手蒙著后面的小口,通過兩只手的敲擊開合,產(chǎn)生不同音節(jié),來實現(xiàn)演奏的效果。手的位置不同,方位不同,變換的角度不一樣,產(chǎn)生的音律就不一樣。這就是考古人員的最初推測。
第二年秋天,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安志敏等考察了這批陶器。那時,彩陶鼓還存放在庫房中,我們專門將彩陶鼓從庫房中取出,給蘇秉琦先生進行了展示。蘇先生穿著一件風衣,神采奕奕??赐旰?,他對這套彩陶鼓的發(fā)現(xiàn)非常感興趣,大家談了對彩陶鼓用途的想法和推測,蘇先生對蘭州市博物館里的觀點看法表示了認可。這5件東西,就定為彩陶鼓。
我那時負責文物攝影,拍了不少照片。后來,其中一件彩陶鼓被調(diào)到了國家博物館,也成為我們蘭州人的榮耀。
到了1992年9月,蘭州市舉行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jié),我被抽調(diào)到美術組任副組長,主要負責彩車和表演隊伍的道具服裝。在游行彩車中,有一輛車是蘭州太平鼓。我就提出一個建議,在太平鼓車前,要有一個先導車,就用彩陶鼓作為主題。之后不僅制作了巨大的彩陶鼓,還有4個演員做出各種擊打演奏的動作。這一下,蘭州彩陶鼓就廣為人知了。許多人說,想不到太平鼓的前身還有這么一個來頭。
《陶鼓祭》,一部戲,戲鼓情生生不息
原始先民們用彩陶鼓祈求上蒼風調(diào)雨順,保佑部落繁衍生息,讓山川大地生生不息。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愿望,也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共同想法。這也是一種令人震撼的想法。我就想通過一種藝術形式將其表現(xiàn)出來。
后來,我調(diào)到了蘭州市文化館任館長。雖然離開了博物館,但我的陶鼓情節(jié)卻始終不忘。既然它是一種鼓,我們就要用其他的手段來證明它是鼓。我們能不能把這個鼓搬到舞臺上,通過舞蹈語言給予它故事情節(jié),通過藝術的形式,把它展現(xiàn)到更多的觀眾面前,反映甘肅史前的文化。我寫了一個文字稿,祈求上蒼保佑風調(diào)雨順、部落壯大,通過祭祀活動,把先民們美好的愿望展現(xiàn)給上蒼,劇名就定為《陶鼓祭》。
然而,編排舞蹈不是我的強項。一次,我把這種想法和七里河文化館的李大方交流了一下,尤其講了彩陶鼓的發(fā)現(xiàn)、它所蘊含的意義,能不能合作一下,把彩陶鼓搬上舞臺。李大方立刻說,這是個好事??!可以說,我們兩人一拍即合。于是,李大方任編導,舞蹈音樂創(chuàng)作,我們就找了謝縉,我把彩陶鼓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考古結論,以及我的想法講給他聽,請他編一支時長7分鐘的曲子。我們的要求是曲子要深邃、厚重、滄桑,要給人一種天籟之音的感覺。曲子寫出來后,果然非常有震撼力。
同時,演出單位又成為問題,作為群舞,男女演員各需要8人。仔細衡量,我們選定了安寧電力技術學校合作,這個學校有個學生藝術團,在孟老師的指導下,很有實力。
這時,道具上還有一個難題!按照情節(jié),部落長老要高舉著火把,走到舞臺上。為了安全,許多演出場所都禁止使用明火,多采用電池發(fā)火的電火把。可是,電火把出不了煙火效果。怎么辦?我們想盡辦法,制作了一個火把,把白布包裹在木棒上,然后用鐵絲扎緊,泡在柴油桶里,演出前撈出來,倒放著,演出時,再拿出來。果然,點著后,煙霧繚繞,火光呼呼,很有現(xiàn)場氣氛。為了確保安全,我們還安排了一個人專門看守火把。
《陶鼓祭》演出后,反響非常好,還參加了甘肅省第二屆群星藝術節(jié)。2002年7月,甘肅文化廳頒獎,《陶鼓祭》獲得成人組銀獎,后來參加文化部的演出,獲得銅獎。
彩陶鼓的出土搶救、挖掘我都參與其中,我深深為甘肅大地上能出土這么一組距今4500年的陶鼓而驕傲。
原文鏈接:http://www.gscn.com.cn/culture/system/2018/03/09/0119193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