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夜色精品视频2区免费观看_国产〇L丝袜高跟在线视频_人妻少妇精品性色av专区不卡_欧美破苞系列在线观看

1
2
位置:西E網(wǎng)首頁 > 故事白銀 > 唐詩的自然精神

唐詩的自然精神

編輯:魏少梧      信息來源: 西e網(wǎng)-光明網(wǎng)發(fā)布時間:2018-10-10

  唐詩的自然精神
 
  演講人:劉寧演講地點:國家圖書館演講時間:2018年7月
 
  今天我們講唐詩的自然精神。唐詩有諸多豐富的精神特色,之所以我們在今天的講演中,特別強調(diào)“自然”這一點,就是因為,自然精神對唐詩的浸潤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詩令后世無限企慕的藝術(shù)境界。
 
  自然:唐詩神妙之境的精神內(nèi)涵
 
  唐詩一直被視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它輝煌的成就并不體現(xiàn)在數(shù)量上。比如,清人編輯的《全唐詩》,收錄詩歌作品四萬余首。20世紀末,由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編纂的《全宋詩》收錄的詩人數(shù)量是《全唐詩》詩人數(shù)量的4倍,詩歌作品數(shù)量是12倍。而到了明清時代,詩人和作品的總量,更難以數(shù)計。比如歷史上留下作品最多的創(chuàng)作者是清代乾隆皇帝,他有四萬多首御制詩,但乏善可陳。
 
  唐詩的自然精神
 
  劉寧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文學(xué)博士,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唐代文學(xué)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主要從事唐宋詩學(xué)與文章學(xué)研究,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80余篇。著有《唐宋詩學(xué)與詩教》《漢語思想的文體形式》《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王維孟浩然詩選評》等,譯著《斯文:唐宋思想的轉(zhuǎn)型》等。
 
  判斷一個時代的詩歌水平,不能單看數(shù)量,而要看藝術(shù)上的成就。成就的一個明顯標志是藝術(shù)個性是否豐富。唐代既有李白、杜甫、王維這樣的詩歌大家,也涌現(xiàn)了許多詩歌名家,群星燦爛;而更重要的標志是,詩歌藝術(shù)所達到的深度。唐詩創(chuàng)造了許多藝術(shù)上很深刻的東西。需要說明一下,這種深刻,并不是單純的技巧或者才學(xué)。如果單論技巧的多樣、才學(xué)的豐富,唐詩可能還不及宋詩,宋代詩論家嚴羽評論宋代詩人“以才學(xué)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文字為詩”(《滄浪詩話》),但嚴羽認為宋詩的成就仍無法和唐詩相比,唐詩的好處不落形跡、不落言筌,他說:
 
  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
 
  唐詩好在哪兒呢?從表面上看,一首唐詩好像沒用什么技巧,內(nèi)容也沒有什么特別復(fù)雜的,但其中有一種深刻的詩性,很難學(xué)習(xí)模仿。好像我們看到一個人站在山頂上,但不知他是怎么上去的,所以嚴羽說:
 
  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詩者,吟詠性情也。(《滄浪詩話》)
 
  唐詩就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靠藝術(shù)上深刻的詩性取勝。我們今天的講座分析唐詩的自然精神,就是要回答唐詩藝術(shù)深刻在什么地方,這種深刻性是怎樣形成的,因為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的浸潤是唐詩何以神妙的關(guān)鍵所在。
 
  唐詩的自然精神
 
  2018年9月11日,“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在北京故宮文華殿書畫館開幕。明末清初山水畫壇,以師生或親屬聯(lián)結(jié)而活躍一時的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史稱“四王”。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自然精神發(fā)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學(xué)。我們請大家關(guān)注唐詩與自然精神的聯(lián)系,這涉及如何理解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大問題。近些年中國社會對國學(xué)、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比較多地關(guān)注儒家思想,這當然很重要,但也要看到中國思想文化傳統(tǒng)是很豐富的,其中源自道家的自然精神的影響也十分顯著。自然精神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藝術(shù),沒有它,很難孕育出唐詩這樣的詩中神品。
 
  “自然”這個概念出自《老子》。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樣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然而人生和社會常常是背離“道”,背離“自然”的,因為世界充滿短暫的、相對的變動: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
 
  在古人的“自然”觀念中,活在相對的狀態(tài)里,人是很痛苦的,應(yīng)該超脫這種是非相對,去體會恒常不變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他的詩歌有濃厚的自然之趣。宋人黃徹說:“淵明所以不可及者,蓋無心于非譽、巧拙之間也。”(《溪詩話》)意思是陶淵明一切都發(fā)乎自己內(nèi)在的本性,對別人的評價全不在意。他歸隱田園以償素志,并無意于別人的贊揚抑或譏諷。他素性恬淡,但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復(fù)雜思考之后歸隱田園,就不是簡單的選擇某種個人愛好,而是到田園中去體會世界的根本與真意。他在《飲酒》(其五)中說:“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里“心遠地自偏”就是“無心于非譽巧拙”,而黃昏中歸巢的飛鳥,正是一幅萬物歸于本然的畫卷,是詩人悠然心會的真意所在。正因為歸隱田園不是詩人一時的興致與愛好,所以他不懼躬耕隴畝的艱難,也要在田園中持守本心。陶淵明用他的方式,展開了詩歌自然之美的雋永畫卷,而這幅畫卷,正是在唐代呈現(xiàn)出了豐富而燦爛的內(nèi)容。
 
  王維:山水勝境的自然之趣
 
  自然精神對唐詩的影響,我們主要圍繞王維和李白這兩位大詩人來講。我認為,唐代超一流的詩人只有三人:李白、杜甫、王維。北大中文系著名唐詩專家陳貽焮先生曾有詩高度評價王維:“盛唐獨步詩書畫,文苑三分李杜王”,第一句稱贊王維詩、書、畫兼擅,第二句則認為李、杜、王三人于詩壇文苑鼎足三分,這是很恰當?shù)脑u價。在這三位大詩人中,王維和李白的詩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響。
 
  唐詩的自然精神
 
  王維像
 
  自然精神對王維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山水詩方面。山水詩是中國詩歌極為重要的傳統(tǒng),山水畫作為繪畫之大宗,也與山水詩有密切的關(guān)系。王維的山水詩是中國古代山水詩的最高典范。發(fā)端于東晉的山水審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態(tài)為旨歸,而是要通過俯仰山水去體會自然之道,因此,它內(nèi)在的美學(xué)追求就與老莊自然哲學(xué)的精神意趣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
 
  唐詩的自然精神
 
  明代畫家仇英的《輞川十景圖》。輞川別業(yè)是唐代詩人王維在藍田的別墅。資料圖片
 
  我個人認為理解山水審美,解讀和品味中國古代的山水詩與山水畫,有三個關(guān)鍵詞:靜、遠、空。
 
  中國的山水詩與山水畫,都追求“靜”的境界。這個靜不是沒有一點聲音,不是物理上的靜,而是哲學(xué)上的靜,是內(nèi)心安靜澄明的狀態(tài)。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老子》),這個“靜”就是澄懷凈慮的狀態(tài),進入這樣的狀態(tài),才能觀道。故而老子說“靜為燥君”。這個“靜”到《莊子》中,有了進一步的闡述:“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意思是,靜就是讓內(nèi)心像明鏡一樣,只有這樣才能臨照萬事萬物;又說:“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故能應(yīng)物而不傷。”圣人內(nèi)心這面明鏡,不會隨物搖擺,惟其如此,才能照見事物之本然。中國的山水藝術(shù)家,就是要努力用藝術(shù)的方式,在山水的吟詠和刻畫中,表現(xiàn)澄澈寧靜的精神狀態(tài)。王維的山水詩更是展現(xiàn)“靜”的絕佳典范,例如《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nóng)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這首詩描繪一場雨水之后,天清地朗、開闊澄澈。原野之上,極目遠望,沒有一絲塵垢。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一句,尤為精彩,河水映照陽光,熠熠生輝,遠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氣清澈而呈現(xiàn)在詩人的目前。我們都知道王維是高明的畫家,這兩句對景物、色彩、光影的捕捉與刻畫,的確深通畫理,而爽朗明澈的詩境,又是精神寧靜澄明的寫照。
 
  又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一個秋日的山間傍晚,新雨過后山林清幽高爽,詩境澄澈寧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明白如話,好像一點刻意的構(gòu)思都沒有,但值得細細品味。“明月松間照”,如果換成“明月林間照”,意味就弱了許多,月光雖然皎潔,但明亮的光感是含有躁動的。暮色中的山松,松本身作為意象的肅穆與暮色中松影的冷色調(diào),都把明亮月光中的躁動過濾掉,只剩下一種皎潔安詳?shù)臓顟B(tài)。清泉從山石上流過,更是一種強烈的映襯,仿佛水中沒有一絲雜質(zhì)。“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寫傍晚時分竹林里傳來浣女暮歸途中的談笑之聲,蓮葉擺動,原來是漁舟歸來,雖然很生動,但如果沒有“明月”“清泉”兩句,就顯得平白,全詩也就沒有過人的精彩。像“明月”“清泉”兩句這樣,在山水吟詠中通過寥寥數(shù)語的點染刻畫,呈現(xiàn)寧靜之意、澄明之境,這是王維最為擅長的,也是他最令人仰慕的藝術(shù)功力所在。
 
  理解山水藝術(shù)的第二個關(guān)鍵詞是“遠”,就是要恢廓精神器局,進入一種超脫現(xiàn)實功利的遼遠境界。莊子哲學(xué)集中而深刻地闡發(fā)了“遠”對于體會自然之道的意義?!肚f子》內(nèi)篇的第一篇是《逍遙游》,“游”是《莊子》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義,就是實現(xiàn)精神上的“遠”?!跺羞b游》開篇就描繪了一只振翼遠游的大鵬: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這只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象征了精神上“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遠游之境,那么這種境界和視野下所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呢?《逍遙游》這樣講: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莊子說,我們在地面看天空覺得遼闊純凈,但真實的天空真的像我們在地面上看到的那樣嗎?可能未必,只是沒有一個人能像大鵬飛得那么高遠。大鵬在遙遠的天空俯瞰人間,看我們這樣一個嘈雜的世界,也會是單純的、遼闊的。這就是“遠”帶來的精神超脫。
 
  中國的山水詩和山水畫,要在山水之間去體會這樣的精神之“遠”,由此游心大化。郭熙《林泉高致》提出:“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我們看王維的山水詩歌,其中對“遠”的表現(xiàn)很可體會,例如《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首詩從各種視角出發(fā)來表現(xiàn)“遠”這種境界:“太乙近天都”,寫終南山山勢的高峻,類似高遠之境;“連山到海隅”,寫山勢縱橫連綿,遠及海濱,類似平遠之境;“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寫行于深山之中,身在云中,遠遠感覺樹林里縈繞著青色的霧氣,走近又一無所見,這類似深遠之境。“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這兩句寫群山的廣大,后一句用了俯瞰的視角。最后一句“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用山間行人的渺小形象反襯山勢的廣大。全詩視角縱橫變換、筆觸空靈,一座人間的雄偉山嶺,成為超脫偉岸的精神象征。
 
  王維寫山如此,刻畫水景,也有浩渺遼遠的氣勢,其《漢江臨泛》云: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ひ馗∏捌?,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fēng)日,留醉與山翁。
 
  全詩寫他在漢江上行船時看到的景象,開篇兩句寫荊楚大地一派水鄉(xiāng)澤國的景象,視野十分開闊;三四兩句寫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天地都籠罩在浩瀚的水勢之中,遠山似有若無。五六兩句寫遠方的城市好像浮在水面上一樣,天地之間都是水勢的動蕩。全詩把水勢的浩渺刻畫得縱橫州國、包舉天地。這是山水之遠,更是精神之遠。
 
  理解山水審美的第三個關(guān)鍵詞是“空”。東漢以后佛教傳入中國,佛教思想與中國的老莊哲學(xué)發(fā)生了深刻的交融。山水審美意識的形成,融會了自然精神與佛教思想的多方面影響。山水藝術(shù)所追求的“靜”與“遠”和佛教的“空”理有了深切的聯(lián)系。王維被稱為“詩佛”,他的山水詩對“靜”與“遠”的刻畫,縈繞著深邃的“空”趣。例如《終南別業(yè)》: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詩中特別要體會“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兩句,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遠”。作者認為,流水甫盡,白云初生,在無始無終中,才有真正最本然的“遠”。這種“遠”,顯然比《終南山》《漢江臨泛》中的“遠”更加深邃,也更加接近世界的本來。
 
  我們再來看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刻畫春夜山林的幽靜安詳,月光夠輕柔了,但還是讓山鳥受驚,可見山林之靜謐?;厥幵谏綕局械镍B鳴,反襯出山林的幽靜深廣。這是藝術(shù)的相反相成,王籍有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和這個筆法近似,但王籍的詩比王維詩,不夠深邃。王維寫回蕩在山澗中的鳥鳴,寫出了春山的“靜”、春山的“深”,更寫出了春山的“空”。春山在幽靜中有安詳與自在,這就是山之“空”,這種“空”,把“靜”的意趣推向極深邃的境界。
 
  又如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這首詩刻畫的“鹿柴”,在深山最幽僻之處,終日幽暗,只有朝陽和夕陽會穿越深林,片刻掠過。詩句從夕陽掠過青苔的片刻光影,反襯終日的幽暗。詩中幽深的山林充滿“空”意,而“鹿柴”的幽僻冷寂,正是融會著深邃“空”趣的至靜之境。王維的這首《鹿柴》,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墨西哥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帕斯,和美國翻譯家溫伯格合作寫了一本小書《19WaysofLookingatWangWei》,書中羅列了對《鹿柴》這首詩的十九種語言形式的翻譯,比較其優(yōu)劣。讀了這本書,會感到小詩的內(nèi)涵非常深刻,翻譯不易,而這也反映了中國最精妙的山水藝術(shù),在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中所遇到的困難。這首小詩,表面看簡單極了,沒什么難詞難句,可是千百年來,要真正說出它的深意,又是那么不易。這是唐詩藝術(shù)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李白:大鵬精神與赤子之心
 
  理解唐詩的自然精神,要提到的第二位大詩人是李白。李白很豪放,但李白的豪放瀟灑不是粗豪,它有深刻的內(nèi)涵。從某種意義上講,李白真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詩人,今天的我們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兩個鮮明的精神特質(zhì),即大鵬精神和赤子之心,這兩點都和自然傳統(tǒng)有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
 
  唐詩的自然精神
 
  李白像
 
  大鵬精神,這個“大鵬”就是《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李白一生皆以大鵬自比,他說自己“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李白的豪邁奔放,就是大鵬扶搖高舉的境界,他在廬山上縱目遠望,把天地世界盡收眼底:“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fēng)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世間有誰能像他這么縱橫開闊?這不是凡人的目光,是大鵬的視野。
 
  大鵬高飛遠舉,它的兀岸高傲,也體現(xiàn)在李白的詩句中?!妒竦离y》是李白極為膾炙人口的名篇,詩中對蜀道之艱難的刻畫,令人驚心動魄。古往今來,有許多人描繪過蜀道的艱難,為什么李白的描寫如此迥出眾作呢?因為他深刻地表現(xiàn)了蜀道的不可征服。他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他說所有試圖征服蜀道的努力,都是艱難的,甚至是徒勞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其實,李白筆下的蜀道,何嘗不是莊子筆下的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又豈是天地間任何事物所可以拘束的呢?至為艱險、不可征服的蜀道,可以視為象征著掙脫一切束縛的高卓偉岸的精神之境,一切試圖征服和控制它的力量,都潰敗束手。蜀道不是人間的山川,而是逍遙遠游的大鵬在詩句中的幻化。
 
  然而同時也要看到,李白和莊子是有所不同的。莊子所說的逍遙遠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對立的,超脫流俗的同時,也有背離常情的怪誕?!肚f子》一書中寫到很多“畸人”,認為這些身形怪異的“畸人”反而比正常人更近天道。《莊子·大宗師》云:“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這種怪誕,有時表現(xiàn)在感情方式上,《莊子·至樂》上記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自己的妻子去世,莊子不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這和常人表達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樣。
 
  李白不是這樣,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無怪誕之處,他的悲歡喜怒同于常人,卻又比常人表達得更濃烈。北師大著名古典文學(xué)專家李長之先生,對李白精神的揭示非常深透,他說:“李白詩的人間味之濃,乃是在杜甫之上的,……一般人在他那里欣賞其過分夸張、出奇者有之,得一鱗一爪的解放者有之,但很少有人覺悟到他在根本上乃是與任何人的心靈深處最接近的,換言之,他是再普通也沒有了,甚而說是再平凡(倘若平凡不是一個壞意思)也沒有了。……就質(zhì)論,他其實是和一般人的要求無殊的;就量論,一般人卻不如他要求得那樣強大。”(《道教徒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李長之先生說李白的人間味,比杜甫還要濃。其實李白和杜甫的詩歌是非常不同的形態(tài),很難簡單對比,但李先生這段話,提示我們,李白雖然被稱為“詩仙”,但絕非不食人間煙火、高蹈怪誕,相反,他與世人同其悲歡,卻又將悲歡表達得更為本然,也因此令人感到更為真純濃烈。
 
  這種本然的表達,使李白的詩歌經(jīng)常呈現(xiàn)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長干行》,刻畫一位女子從與丈夫兩小無猜、到初為人婦的羞澀、再到丈夫遠行后癡情的思念,筆觸就極為純凈天真。他的作品中,經(jīng)常可以讀到冰清玉潔的澄澈詩句,例如“金陵夜寂涼風(fēng)發(fā),獨上西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這是景物的纖塵不染,更是心境的澄明。
 
  李白的《玉階怨》是一首很短小的作品,但極為動人: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詩歌描寫一個后宮的女子站在宮殿的玉階上等待,然而所待之人遲遲不來,露水都打濕了羅襪,女子終于無望了,無奈地走回了房間,把簾子垂下來,然而就在垂下簾櫳的時刻,她仍然不甘就這樣離開,仍然隔著晶瑩的水晶簾,眺望天上的秋月。這是無奈不甘的一刻,是無比晶瑩剔透的一刻,是感情純凈到極點的一刻。在中國詩歌史上,還很難找出第二首詩,能像這首小詩這樣,將心靈的純凈、世界的純凈融合成如此晶瑩開闊的詩境,它明白如話、沒有任何復(fù)雜的技巧,然而豐富的意蘊難以言傳,真是詩中神品。
 
  王維和李白的詩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潤下,呈現(xiàn)出許多難以言傳的藝術(shù)神妙。宋代以下,隨著思想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深刻變化,唐詩所賴以形成的許多精神氛圍發(fā)生了改變。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詩的難度。理解唐詩應(yīng)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對唐詩的自然精神,對唐詩神妙的藝術(shù)之美,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不斷去品味和思考。
 
  《光明日報》(2018年10月08日16版)返回光明網(wǎng)首頁
原文鏈接:http://news.gmw.cn/2018-10/08/content_31579389.htm
信息產(chǎn)業(yè)部備案號 隴ICP備10200311號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編號6201021|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wù)自律公約 版權(quán)所有:中共白銀市委網(wǎng)信辦
西e網(wǎng)運營維護:西e網(wǎng)IDC中心技術(shù)支持:西e網(wǎng)技術(shù)服務(wù)中心 白銀鴻途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未經(jīng)本站許可不得建立鏡像連接,相關(guān)權(quán)益受法律保護。